close

(一)如何辨識霸凌行為與打鬧行為

孩子們常會以打打鬧鬧的方式玩在一起,實在很難分辨是在玩鬧還是霸凌行為,

不知是否要介入,而這往往是校園霸凌行為蔓延的主因。

因此,兒福聯盟(2004)在針對國小兒童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中

提出了以下幾個判斷的依據,可以協助大家辨識:


1. 面部表情:打鬧時臉部表情是自然愉悅的;霸凌時表情則是猙獰痛苦的。


2. 參與意願:打鬧是孩子可以自己決定是否參與;霸凌則是被迫或是因被挑釁而參加


3. 用力程度:打鬧時的力道會控制,不會施全力傷害他人;霸凌時則是非常激動、失

去理智的盡全力攻擊他人。


4. 角色是否轉換:打鬧時孩子們的角色會輪流轉換;霸凌時通常是固定角色。


5. 是否群聚:打鬧結束後孩子還是會一起玩樂;霸凌結束後大家則是一哄而散。


6. 蓄意程度:霸凌兒童有明顯而故意傷害受凌兒童的意圖。


7. 重複發生:霸凌的現象是指特定的孩子長期且重複的受到霸凌。

 


(二)遭受霸凌的徵候與症狀

遭受霸凌的學生的生理與心理方面都會受到嚴重傷害,若沒有及時發現並給予協助,

對其身心發展將會有不良影響,以下列出受霸凌學童可能有的症狀:


1. 看起來沮喪或焦慮,但拒絕說明發生了什麼事。


2. 身上出現不明的傷口或瘀清。


3. 學用品或衣服常莫名毀損。


4. 學業明顯退步,藉口不去上學。


5. 經常要求額外的零用錢。


6. 經常頭痛、失眠與作惡夢

 


(五)校園霸凌行為的形成原因

為什麼會有學生想要霸凌別人呢?根據與學者的研究指出,霸凌行為的形成因素

大致上有下列四種:

1. 家庭因素:霸凌者通常是來自於缺乏關注、疏於管教、威權式管教、家人間高度衝

突與經常打罵孩子的家庭。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,習慣以暴力來解決事情,這是造

成校園霸凌行為增加的重要因素。


2. 個人因素:霸凌者的個人性格較為激動易怒的,亦或是患有生理、心理或神經方面

的疾病,都是可能引發霸凌行為的個人因素。

3. 學校因素:學校未能營造溫馨和諧的友善校園,人權、法治與生命教育未能落實。

此外,教師負向管教行為的影響,教師與同學對於霸凌行為的姑息態度,都會增加

霸凌行為的發生頻率。


4. 社會因素:目前充斥暴戾之氣的社會環境與大眾傳播媒體的過度渲染,使孩子產生

錯誤的認知,如:『有仇必報』以及『要欺負別人,才不會被欺負』,進而誤導孩

子以霸凌行為來解決人際問題,使得校園霸凌事件日益增加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傻玫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